发挥地方政协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协商民主在对治国理政中的优势和作用,提出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论断,这是新时代对人民政协新定位、新使命。社会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政协协商是社会治理中开展民主协商重要形式,党中央也将“民主协商”纳入社会治理体系,要求探索政协协商同社会治理相结合,拓展政协协商参与面,扩大界别群众工作覆盖面。地方政协是直接接触基层社会治理的民主协商政治组织,发挥好地方政协的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可有效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动社会协同治理发展,增强人民当家做主。下面就地方政协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中作用和如何发挥作用,作以下分析和探讨。
一、地方政协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作用
协商民主是符合党的民主集中制领导原则,人民政协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重要载体,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集协商、参与、合作于一体,有协商专业优势、平台优势、能力优势,可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多层次的协商民主平台,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现代化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凝聚共识,增进团结,凝心聚力。政协首要性质定位就是统一战线组织,具有代表性强、联系面广、包容性大的优势。组织主体是政协委员,是由各个领域和界别具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组成,人才荟萃,代表性强,有较好的政治素质,可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找到人民群众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为党和政府在基层落实决策部署和坚持党中央政治方针凝心聚力、增进团结。一方面,政协委员通过履职,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地方党委决策部署,达成共识,向背后所代表的党派、团体、界别传播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在基层社会治理民主协商中,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党的方针政策,引导理性思维,广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能量。另方面,政协委员通过履职,深入了解基层群众的意愿和意见,收集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通过协商会提建议、提案、反映社情民意等途径,向政府提出建设性建议,让政府及时了解民情民意,及时完善政府工作的制度和措施,使政府和人民群众在创建安全、稳定、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凝聚共识,增进团结。
(二)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推动社会协同治理。政协不是权力机关,是专门提供协商民主平台的机构,具备上达党政、下连各界、位置超脱的特点,是各党派、界别、群众表达意愿的平台。地方政协能为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基层协商提供民主协商平台,更好地让群众表达诉求,理顺情绪,有效化解分歧。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发展,社会治理也会遇到许多新矛盾、新问题,如土地流转、环境污染、教育均衡、医疗保障、住房保障、征地拆迁、产业发展等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问题,容易产生利益不均衡、利益冲突等问题。这些都是人民内部矛盾,利用好协商民主形式解决问题是保障人民民主权益最好方法,政协是基层开展协商民主有效载体,渠道畅通,可让人民群众广开言路、畅所欲言,缓和社会矛盾、释放社会压力,可让政协委员、管理部门宣传政策、理顺情绪、增进团结,在协商中找到最优的解决问题办法,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和风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推进党委和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在地方制定规划、项目方案和行政措施过程中,广泛听取各界人士、相关人民群众意见,可有效获取合法、合理、合情建议,有效提高解决问题方案的群众满意度。发挥政协的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可通过调研、反映社情民意、召开协商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各党派、各界人士和相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了解民意、集中民智,并汇总各方意见,把可行的、建设性意见向党和政府汇报,有效推动党委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二、发挥政协优势作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思考
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作用潜力很大,对如何发挥好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优势,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有以下几方面思考:
(一)在政协两支队伍建设上发力。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提高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这四种能力为导向,狠抓政协委员和机关两支队伍建设。一是加强政协委员队伍建设。委员队伍建设首先要选好委员,选择政治意识强、代表性强、热情为民发声的人士;其次要加强培训,加强政治思想、国家政策法规和地方重要决策学习,加强履职情怀教育和履职技能培训,提高提案、社情民意、建议题材收集和撰写水平,培养委员自觉践行凝心聚力、决策咨询、协商民主、国家治理四个第一线的意识;加强委员履职考核管理和评选先进工作,以制度提高履职效能,激发委员参政议政热情。二是加强政协机关队伍建设。政协机关是政协工作的中枢机构,是政协协商民主活动组织者,地方政协专委和办公室的服务水平,直接影响政协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作用的发挥。要强化党的领导和政治思想引领,保证组织的民主协商沿着党委决策方向有效推进;强化培训学习和交流,提高委办人员的业务素质,把机关打造成高水准的民主协商平台、委员学习交流平台、社会人士统战联谊平台;要加强与委员联络和沟通,通过组织专委活动和委员访问等,加强地方社会治理政策和措施的宣传,收集委员对社会治理中发现问题和建议。
(二)在协商民主议题选定上找准切入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政协要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民生改善作为重要着力点,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抓住民生领域实际问题做好工作,协助党和政府增进人民福祉。”地方政协要践行国家治理第一线要求,协商民主议题要围绕党政中心工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难点、社会治理焦点问题发力,要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城乡建设、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创新社会治理等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难点焦点问题开展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大量决策和工作,主要发生在基层在基层,干部和群众希望开展的协商议题很多,如城乡规划、工程项目、产业发展、征地拆迁、居住条件、教育医疗保障等密切相关议题。政协要在提案、调研、视察、社情民意、委员建言中精选出服务中心和群众期盼的协商议题为切入点。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是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的有效形式,是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政协委员和相关单位、团体反映社情民意工作培训,加强约稿,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收集社会建设、治理存在问题的信息。
(三)建立政协协商衔接社会治理的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政协协商要衔接好基层社会治理,要建立工作向基层下移机制。虽然许多县(区)建立有政协乡镇(街道)联络站(办),但发挥作用衔接基层协商程度还不高,应积极探索政协协商衔接社会治理的机制。一要建立联络站(办)收集社情民意信息机制,保障群众通过政协途径及时反映社会治理问题;二要探索在联络站(办)开展基层协商制度,有序把政协协商民主衔接到基层,形成邀请相应专家、镇村干部、企业代表、乡贤、相关群众等广泛参与协商的机制;三要建立政协委员参与基层协商机制,地方党委应把政协参与社会治理纳入全局工作统筹考虑,对涉及群众利益面广、问题典型、焦点难点问题,地方政府、团体组织的协商会、协调会、听证会,应邀请当地政协委员参加,畅通政协参与社会治理渠道。
(四)保证群众充分参与,灵活采用协商民主形式。开展基层社会治理民主协商,公民参与是基础,要保障利益相关者能够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共同讨论、共同协商。不管是政协组织的协商还是参与的协商,政协委员首先要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掌握基本情况和问题症结。以保障群众充分参与、方便参与为原则,根据不同主题、不同主体、不同条件、不同环境灵活创设协商形式,采用讨论、座谈、网络征求、咨询、论证、听证、公示、民意调查等手段广泛收集群众意见,采用提案、协商会、视察、调研、反映社情民意、民主恳谈等方式灵活开展民主协商。广开言路、广纳良策,使各利益主体充分参与、平等协商,最终实现基层社会合作共治。
作者系平桂区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