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政协委员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中共十九大作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政协如何适应新时代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发挥政协委员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有着与以往不同的意义,也是政协工作所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一、政协功能与特点的变化,为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拓展了空间
(一)精英组织大众化。进入新时代,政协作为精英组织的特点在发生着变化:一是精英与大众的边界趋于模糊,传统的区分标准已不能适用于今天;二是随着政协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提升,社会大众希望通过政协平台协调利益、表达诉求的需求度越来越高;三是随着党和政府对政协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政协工作本身对社会大众的依存度也不断提升;四是随着政协进社区等各种类型、各种形式活动的开展,政协工作与社会大众的联系互动越来越多。因此,这种发展变化的趋势,客观上要求政协工作只有进入群众、联系群众、依靠群众,才能有自身的地位及影响力。
(二)联系对象多元化。进入新时代,政协联系对象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首先,界别的边界逐渐模糊,并呈现出交叉的现象,联系对象的外延在逐步拓展;其次,利益群体的多元化和利益诉求的多样化,客观上对政协委员拓展联系对象提出了要求;再次,政协委员对社会关注的视角不断拓展,在工作和生活中广泛接触各方面的群众,在利益表达、反映各方面群众的利益诉求方面,也不可能再局限于本界别的范围。这种联系对象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为政协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提供了动力。
(三)工作延伸基层化。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是近年来政协工作发展的一个新变化和新趋势。虽然关于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尚有不同的看法,但实践中的稳步推进,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各方面群众了解政协、关注政协、参与政协工作。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也成为主动开展联系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平台,推动了协商民主与基层民主有机结合。
二、充分发挥政协委员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的基本路径
(一)职能性介入。首先,从履行职能的目的来看: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终极目标,是沟通党和政府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保证决策的民主与科学,团结各界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而共同努力。其次,从履行职能的过程来看:政协委员履行职能的过程,就是联系群众、依靠群众的过程,离开了群众、尤其是界别群众的支持,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次,从履行职能的方式来看:政协委员履行职能的方式,就是建立在如何更好地联系界别群众、依靠界别群众的基础之上的。无论是提案素材,还是社情民意信息,都是来自于群众;视察调研本身就是一个深入群众、联系群众的过程。因此,政协委员的职能性介入,既是充分发挥政协委员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的基础,也是充分发挥政协委员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的首要路径。
(二)功能性介入。首先,政协委员向党委政府传递的信息是否准确,界别群众的利益诉求是否能够通过政协委员进行合理表达,有赖于委员对界别群众的联系是否深入。如果联系群众只是做做表面文章,蜻蜓点水、浅尝辄止,那就很有可能传递错误的信息,甚至误导决策,反过来会损害群众的利益。其次,政协委员向党和政府传递的信息是否全面,界别群众的利益诉求是否能够通过政协委员得到完整的反映和表达,有赖于政协委员同各界群众的联系是否广泛。政协委员不是不能反映和表达局部利益,但如果联系面狭窄,反映问题不完整,就很有可能产生不必要的误解,造成新的利益冲突。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协工作的独特功能,强化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使广大群众的利益诉求能够得到准确、完整的表达。
(三)咨询性介入。政协委员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他们大都是各个界别的精英,不仅有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也拥有比较深厚的智力资源和广泛的社会资源。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本身就有能力帮助群众解决各方面的问题,或者是协助党委政府解决相关的问题。群众遇到困难和问题,也可以向政协委员进行咨询,寻求必要的帮助。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咨询性介入要比反映和表达更进一步,不仅可以向各界群众提供一些程序性或实质性的帮助,同时也可以做好说服和解释工作,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社会各方面的合作共识。
(四)协调性介入。团结和民主是政协工作的两大主题,而这两大主题需要通过协调关系来实现。因此,这种协调性介入,一是要求政协委员能够充分反映和表达界别群众的利益诉求,协调本界别群众的关系;二是要依托政协平台,协调不同界别群众的关系和利益诉求;三是要通过履行职能,协调政府部门与各界群众的关系,反映群众的利益诉求,协助政府切实解决社会和民生问题。这种协调性介入,是充分发挥政协委员联系群众桥梁纽带作用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联系群众桥梁纽带作用的根本路径。
三、充分发挥政协委员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的保障机制
(一)加强党的领导。在新时代更好地发挥政协委员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方面,需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这一桥梁纽带真正发挥好深入群众、联系群众、团结群众的作用。党在对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工作的领导过程中,应不断积累和提炼实践经验,对其中一些已经成熟的好经验好做法要适时提升为制度规范。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更好地促进政协委员联系群众的制度性机制的形成。
(二)增进纽带意识。应当树立和增进政协委员的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政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每一个委员自身做起,在务求实效上下功夫。政协机关要为委员联系群众创造条件,提供便利,做好服务工作,努力营造委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良好氛围。
(三)搭建制度平台。应通过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政协委员联系群众搭建好平台,增进委员与界别群众的联系,通过制度化的平台反映社情民意,理性表达诉求,并通过制度化的平台沟通联系,加强理解,增进共识。
(四)创新联系载体。一是依托互联网载体,通过建立政协政务微博、委员微信公众号等拓宽联系群众渠道,延伸政协组织、委员与群众联系的触角;二是依托社区载体,通过政协委员工作的“下沉”,拓展政协委员联系群众的工作面;三是依托社会组织载体,通过社会组织扩大联系群众的工作面,拓展沟通联系群众的渠道,真正发挥好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作者系贺州日报社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