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市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地位日益提升、数量不断增加、群体日益壮大,他们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已经成为工商联的迫切重要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要坚持“团结、服务、引导、教育”的方针,一手抓鼓励支持,一手抓教育引导。这为我们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引领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出了根本要求。
一、贺州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贺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关于统一战线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精神,积极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现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一)非公有制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截至2020年6月,贺州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5145户,同比增长63.36%,实现从业人员43099人,增长26.36 %;非公经济税收24.16亿元,占总额82.17%,比去年增收4669万元,增长1.97%;非公经济投资同比增长33.3%,规上工业非公有制经济总产值同比增长6.9%。2020年3月,贺州荣获“广西民营经济示范市”称号。
(二)加大非公有制经济服务建设力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一是健全服务机制。建立民营企业关爱制度,推行厅级领导联系服务强优民企项目机制,2019年以来,市县两级领导干部挂点联系非公有制企业627家、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 721名,走访联系企业828场次,协调解决问题 820件。建立收集解决非公企业问题困难机制,结合政银企对接会、周末会商制度等方式,完善政企沟通交流,切实解决企业反映问题。2019年以来,市工商联协助市委统战部召开非公经济各类会议近20场次,为50多家企业融资近4亿元。大力推广广西“两个健康”促进云平台,问题受理率达100%,满意度为92.5%。二是壮大服务队伍。推行市非公办+市委统战部非公科+市工商联+城区(八步区、平桂区)非公办合署办公模式,变“单打”为“组合拳”,进一步壮大服务非公经济力量。住建、国土、规划、环保等部门组建20多个服务专业队,为非公企业提供从项目立项到规划、土地、环保等全方位的服务。在167家规上非公企业中设立“检察官工作联络室”,建立非公企业服务服务中心、组建非公企业律师服务团,设立“民营企业法治驿站”,受理非公企业申诉、控告、举报等案件20多件。组建金融服务团,举办金融专题讲座60多场次,指导帮助6家非公企业筹备新三板上市。三是加强工商联和商(协)会建设。创建全市“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示范点,营造重商、尊商、亲商良好氛围。建立工商联兼职副主席、总商会兼职副会长轮值制度,组织经常性的商(协)会篮球赛、座谈会、沙龙活动等,促进商(协)会之间的交流和发展。全国“五好”工商联实现全覆盖,创建“六有”“十有”商会18个,工商联建设走在全区前列。
(三)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培养力度,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一是搭建学习平台。2019年以来,在深圳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举办贺州市非公企业高级人才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培训班等培训班8期,培训企业家500多人(次)。成立贺州市非公经济商学院,举办“对话创业大咖”系列讲座,开展培训活动16场次,培训非公经济人士1000多人次。二是建立交流机制。开展“结对湾区工商联”“民企走湾区”及商会拜访推介活动,加强与大湾区城市工商联、商(协)会之间的沟通交流,积极发挥驻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东园)贺州商务联络处的作用,市工商联与肇庆市、深圳市龙华区工商联缔结友好工商联,与深圳市创新产业融合促进会共同发起成立成立深贺企业联盟,搭建起贺州与大湾区中小企业的互联互通、合作交流新平台。2019年以来,先后组织10多批100多人次非公经济人士前往深圳市、佛山市交流学习。三是树立模范典型。开展贺州市非公经济杰出人物评选活动,加强非公企业和优秀企业家典型宣传,全市17名优秀民营企业家“千企扶千村”的先进事迹在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和人民网等各大网站刊播;广西万升石业有限公司获得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荣誉称号,16家民营企业获广西“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荣誉称号。四是参与光彩事业。组织350多名民营企业家挂任282个贫困村“荣誉村主任”,截止2020年6月24日,全市共有537家民营企业参与扶贫行动,实施项目数1343个,企业帮扶投入总金额为2.1亿元,其中产业帮扶1.27亿元,就业帮扶6568.8万元,公益帮扶1539.3万元,技能帮扶113.2万元;受帮扶村数526个,受帮扶贫困人口数为99690人。
二、当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治引导存在不足。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尽管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不断提高,成员队伍不断扩大,不少杰出人士获得了许多荣誉,但对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治引导工作仍然有不足。一是思想认识有偏差。部分党员干部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引导存在一些模糊的、错误的认识。认为非公经济是“个人产业”,企业主要是生产经营,企业主说了算,存在着政治引导工作做不做无所谓和想做也做不了的思想。同时,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来自社会不同阶层,其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政治倾向差别性大,思想心态迥异。在开展思想政治引导工作中,存在面和心不和,嘴上不说心里话。二是运作机制不够完善。当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治引导工作多依靠工商联来做,缺少行政手段,作用发挥有限。多数非公企业内部没有政治引导工作机构,未建立有效运作机制,难以有效的开展政治引导工作。三是党组织发挥作用受到制约。有些民营企业虽然建立了党组织,但党组织负责人多为企业家自己兼任,又因党员流动性大、党员数量少,导致党组织活动开展较少且流于形式,政治引导工作缺乏生机和活力。
(二)非公有制经济环境有待改善。发展的差距源于思想观念的差距。当前,在非公经济及发展的认识问题上虽已形成共识,但对于大力发展非公经济的重要现实意义、对于如何更好地发展非公经济还没能很好地落实到位,一些阻碍非公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依然存在。如部分地方在执行中央、自治区和市里有关政策文件中,站位缺乏高度,推进缺乏强度,落实缺乏力度,一些好的政策梗阻在“最后一公里”,民营企业政策获得感不强。
(三)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教育培训工作不够精准。一是统筹规划协调不够。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教育培训的公共服务机制尚未建立,由于部门间互不通气、各自为阵,缺少统筹管理,造成资源浪费,降低培训效率。二是培训内容缺乏规划。目前对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成长规律、教育培训内容研究力度不够,临时性、随意性的培训内容较多,缺少长期的规划。三是培训对象有局限。受训对象多为全市强优企业或是商(协)会活跃分子,这就导致培训资源集中在重点骨干企业,面广量大的中小微企业培训资源、机会少。
三、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的建议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健康发展是提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和政协工作的重要推手,要围绕“团结、服务、引导、教育”的工作方针,认真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引领工作。
(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来源多元、构成复杂,价值观念参差不齐。因此,要将增加政治共识、凝聚人心力量的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重点。强化组织领导,通过市委统战部、市政协牵头,协调组织党委、政府主管部门、群团组织共同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思想政治引导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引导工作格局。一是扎实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教育引导工作,不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企业发展的信心、对社会的信誉。二是强化组织建设。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阵地建设,把党的政治优势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发挥商(协)会作用,打造思想引导工作主阵地。坚持“三性”有机统一的原则,积极培育行业商(协)会组织,充分发挥其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四是要建立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动态分析研判机制,有针对性地释疑解惑、凝聚共识。充分利用人大、政协、工商联和有关人民团体等渠道,通过聘请担任特约人员、参与行风评议和开展政企对话等形式,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有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事务。
(二)加强主题实践锻炼。一是大力弘扬光彩精神,积极动员、组织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投身光彩事业,参与扶贫开发、生态保护、助学就业、救灾抗灾等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千企扶千村”精准扶贫行动等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实践。二是抓好“走出去”工作。加强与外地工商联、商会和协会联系,缔结友好商会,重点在经济发达地区捕捉信息,寻求项目,加强经贸合作。三是组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开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调研。组织非公经济人士对这些问题进行充分调研,形成议案或提案报人大或政协,使政府及时了把握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思想动态与利益诉求。
(三)为非公有制企业排忧解难。着眼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搭建党委、政府与企业、商会沟通协商的制度化平台,完善统战部与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经常性联系机制,加强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联系,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的情况。一是建立健全各级党委政府和统战部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经常性联系制度和机制,搭建党委政府与非公企业、商会组织沟通协商的渠道和制度化平台,帮助他们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抓好政策落地落细落实。各级政府部门要坚决贯把抓政策落实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亲自管,攻坚克难,强力推动。加大对政策执行的督查力度,充分发挥党委、政府专项督查、人大执法检查、政协民主监督和各部门内部督查的作用。三是要增强企业家和创业者的安全感。消除政府越位行为,规范企业监管,减少对企业的生产干扰。加强企业合法权益保护,依法打击侵害企业利益的行为。对企业涉嫌违法行为保持零容忍姿态,保障和促进构建“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
(四)加强精准培训工作。将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纳入党委政府培训规划,逐步建立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和企业家参与的培训机制。一是与高等院校、知名企业、国内外知名培训机构联合搭建培训平台,实施贺州非公有制强优企业高级人才培训计划,开展“年轻一代”企业家培育工程,引导“年轻一代”企业家实现代际传承。二是建立并完善职能部门协作机制,统筹整合各部门培训资源,杜绝各自为阵的状态。三是发挥各级商会组织的作用,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以县区、行业共同组织的方式,分阶段开展培训。依托广西统一战线网络学院非公有制经济分院,扩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网络培训覆盖面。
(五)加强正向激励和人文关怀。一是凝练新时代贺商精神,讲好新时代贺商发展故事,深入宣传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爱国敬业、守法经营、诚实守信、担当奉献的先进事迹,进一步提升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社会影响力。二是发挥统战部门牵头协调职责,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作,推荐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家作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工商联执委候选人,参加劳动模范、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等各类先进的评选。三是建立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综合评价体系,坚持“凡进必评”,把综合评价作为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安排和评优表彰的必经程序和基本依据。同时,扩大参评面,逐步从重点到一般,从企业“一把手”逐步扩大到整个高级管理层,真正把思想政治强、行业代表性强、参政议政能力强、社会信誉好的代表人士推荐出来。四是建立完善领导干部与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交朋友和经常性对话交流制度,畅通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家反映问题“绿色通道”。
作者系贺州市工商联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