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政协委员>委员风采

瑶山里“绣”出个金凤凰

贺州市平桂区政协委员、贺州市瑶绣文化传承人冯红芳

文章来源: 作者:董旭 陈晨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04日 点击数:102 A- A+

       “瑶绣的一针一线,绣出的是美图美景,连着的是群众的心”。平桂区政协委员、贺州市瑶绣传承人冯红芳说。富有梦想追求的她以不断传承手工艺的韧劲,在山清水秀、有着丰富民族文化底蕴的沙田镇金竹村搭建起一座瑶绣文化传承的桥梁。

         怀揣梦想,非遗传承担重任

        瑶绣这项源自乡土的技艺,她自小就开始接触,至今已有近40年。2006年10月,一次偶然,唤醒了她重拾瑶绣的愿望。从此她便扎根下来,执着地要将这份传承世代的瑶绣手艺送往全国各地。为做好瑶绣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冯红芳放弃外出务工挣现钱的机会,走村串户,到村内留守妇女家,去了解她们对瑶绣的理解、对绣法及技巧的掌握。经过那段时间,她走遍了全村4个自然村屯、8个村民小组,200多户农户。在充分了解瑶绣传承的实情后,她举办瑶绣技巧讲座500多场次、培养瑶绣传承接班人1200多名。她本人也通过参加广西民族大学非遗传承、民族手工艺制作等培训班,提高自己的瑶绣理论水平和技法水平,在2023年广西巾帼创业创新大赛上获手工创意刺绣优秀奖。

         瑶绣作帆,借得东风好行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给了冯红芳启发,她认为可以将传统瑶绣手艺和当代土瑶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在发展瑶绣走向外界的同时更好地传承土瑶文化,增强“土瑶”群众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冯红芳在沙田镇金竹村开办“瑶绣工作室”和“瑶绣传承班”,组织村内的60多名妇女学习瑶绣手艺、服务瑶绣生产,安排18名群众到工作室上班。通过一针一线的钩织,把村内的妇女们组织在一起,实现了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创业的梦想。近年来,冯红芳瑶绣工作室每年收入20余万元,每户年收入可增收5000元以上。

       “我计划在平桂城区设立瑶绣工作室分室,利用线上线下平台和毗邻平桂智慧服装城的优势,把更多的民族产品销售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土瑶’文化,让更多的人来关心和支持我们民族事业发展。让带有民族文化的手包、头饰、服装出现在网页上、前往在千家万户的路上……。”

         履职路上,绣出民族团结图

        民族文化“活起来”,瑶绣手工艺才能传下去。在政协委员履职路上,冯红芳通过踏踏实实地传承,加强瑶绣技艺的研究和创新,有针对性地开展讲座,促进瑶绣手工艺更好地活态传承,促进民族文化手工行业更好地发展。她应邀到贺州市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公会小学、民族学校等10多所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瑶绣讲座近20场。她还组织全体村干部、村小学师生和附近群众在国庆日举行升国旗庆祝活动。她所在金竹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民族团进步模范村”,她也获得了“贺州市瑶绣文化传承人”、“平桂区乡村工匠”、“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冯红芳用“一针一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用“一行一语”传递着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信息。

         匠心坚守,矢志笃行,冯红芳用实际行动诠释一名政协委员的责任与担当。2023年以来,她与其他村干部一起争取落实资金约100万元推动金竹村卢迪凹至卢迪平新修道路改造提升工程、金竹村柑子平至水竹拱桥路段,金竹村水竹—鸭尾、水竹—村委安全防护工程建设,解决了168户804人出行安全问题等。在金竹村小学,冯红芳以“妈妈”般的情怀照顾着寄宿学生,生病了有她为他们联系医生、受挫折了有她为他们加油鼓劲,进步了有她和他们一起开心庆祝。6年来,她精心照顾、无私付出,赢得了“老师妈妈”这个亲切称呼!

图为冯红芳(右三)在公会镇小学开展瑶绣讲座

图为冯红芳(左三)在狮东村开展瑶绣讲座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X
贺州政协
微信公众号
贺州政协
委员履职通APP
X
贺州纪检监察
信访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