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理论研究

发挥基层政协在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中的独特作用

文章来源:贺州政协 作者:潘纯辉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22日 点击数:1,900 A- A+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年初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提高风险化解能力,透过复杂现象把握本质,抓住要害、找准原因,果断决策,善于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善于整合各方力量、科学排兵布阵,有效予以处理。要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防控协同机制、风险防控责任机制,主动加强协调配合,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重大风险存在于意识形态、经济科技、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多个领域,而社会领域重大风险由于面广事杂、多方缠绕、易于发酵目直接关涉群众利益,尤其需要高度重视。社会领域重大风险往往由各类社会矛盾裂变而来,要做好防范化解工作,首先要常态化做好各类社会矛盾的预防和化解工作。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在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解疑释惑中具有制度优势和渠道优势,在防止社会矛盾裂变为重大风险、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如何发挥基层政协在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中的独特作用谈一些思考和认识。

一、基层政协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独特优势

基层政协是和基层政权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级政协组织,最能直观感受社会矛盾的演化和波浪起伏,最有先机通过发挥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优势,助推党委、政府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基层政协的三个优势主要表现在:

(一)利益表达更直接。基层政协委员大多由各行各业的基层代表组成,大部分是党外人士,联系面广、社会影响力大。一方面,他们大多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第一线,对党委、政府的施政效果感知最为敏锐;另一方面,他们长期生活在基层,对熟人社会的乡土观念、群众心理、话语体系、邻里关系有切身体察,有条件通过自身履职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将党委、政府的各项主张宣讲给所联系的界别群众,将群众“想说不敢说”“想说不会说”“想说说不出”的心里话挖掘出来,反映给党委、政府,让群众利益诉求真正抵达决策视野,对舒缓情绪、降噪减压、缓解社会紧张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二)利益协调更充分。基层人际关系紧密,利益交织错综复杂,以协商形式进行利益协调、利益平衡,不伤和气,优势明显。基层政协是各行各界代表的汇聚之地,在现有履职平台可经常性地见面、交流、合作、共事,党委、政府可利用政协平台,就行业之间、界别之间的群众利益关系开展协商,协商结果可直接对决策制定产生影响,以推动各方利益之间相互协调。另外,在功能疏解、征地拆迁、房屋拆违、环境整治等工作中,很多基层委员本身就是利益调整的对象,委员可利用政协渠道充分表达自身愿望诉求,党委、政府也能运用政协平台做好委员工作。经过这样反复紧密沟通、互动交流,有利于短时间内达成共识、解决问题、形成示范。

(三)利益保护更持续。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大多与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有关联。政协组织的主要职能,就是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通过视察、考察、座谈、协商、监督、评议等履职手段,以调研报告、专题报告、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成果形式,将群众利益的核心诉求反映上来,推动社会各方面切实保护群众利益。相对省市政协,基层政协关注的事“没那么大”,基层委员反映的意见建议也比较具体,多为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涉及群众基本权益和利益,这方面的利益保护做得越充分,就越能助推社会矛盾的预防和化解。

二、基层政协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主要途径

十三届全国政协以来,汪洋主席多次强调人民政协要双向发力,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各界委员有序表达意见诉求,积极建言资政;另一方面要协助党和政府多做解疑释惑、宣传政策、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把凝聚共识贯穿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各项工作之中,最大限度地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双向发力既是新时代政协履职的基本要求,也是政协组织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基本手段。双向发力重在凝聚共识,通过凝聚共识来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工作实践中,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要注重凝聚以下共识:

(一)更加注重政协党的建设,凝聚统战共识。基层政协是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各界代表人士的重要平台,是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这中间的桥梁和纽带就是政协委员。委员作用发挥得好,党的主张就能通过委员行动、委员带动、委员示范传递到所联系的界别群众,进而在社会面形成一致共识,也有利于抑制各种社会矛盾的产生和演化。因此,做好凝心聚力工作,巩固好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至关重要。基层政协要提高政治站位,严格落实党对人民政协的全面领导,更加注重政协党的建设,按照党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民政协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扎实推进“两个全覆盖”工作,发挥好政协党组的领导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政协组织中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广大委员学习领会、传播传达党的主张,并通过政协工作把党的决策转化为社会各界共识。

(二)围绕重大民生决策开展协商,凝聚民生共识。基层党委、政府制定出台的重大决策特别是重大民生决策,直接作用于基层群众,涉及群众核心利益,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深层次的政策性矛盾。因此,基层政协要积极主动依靠党委领导,推动政协协商纳入重大决策必经程序,推动重要民生决策、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在决策前到政协协商,由政协委员进行调研论证,并通过面对面协商听取委员的意见建议。党委、政府可以通过政协平台,向广大委员直接通报政策制定的具体背景、总体考虑、内在逻辑,以利于委员向所联系的群众进行宣传,将党委、政府决策意图传递到所联系的界别群众之中。同时,委员可以借此协商机会,把群众对拟出台政策的意见建议、好点子好想法表达出来,以利于党委、政府进一步优化政策、完善政策。这样,经过各方深入沟通、反复协商,党委、政府可以掌握群众对政策的实际反映以及潜在的疑惑疑虑,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政策解释、内容解读,以减少政策出台阻力,政协委员也发挥了宣传、参谋、协调、调节作用,经过协商锻炼,进一步培养全局观念和辩证思维能力,更利于委员带领所联系群众理性平和地表达意见建议。

(三)紧盯重大政策落地开展监督,凝聚政策共识。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更好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离不开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新时代,推进改革向纵深推进,关键在于各项改革举措能否落到基层、落在实处、惠及普通群众。这就需要在政策落地的末端环节更加注重加强民主监督。基层政府在施政过程中,行政程序是否做到依法合规,上级惠民政策是否真正落地,基层群众是否满意等,都需要依靠民主监督来提醒督促、矫正步伐,避免因落实不力、执行不到位引发社会矛盾。基层政协要充分发挥民主监督职能,充分运用会议监督、视察监督、提案监督、专项监督等形式,紧扣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食品安全、养老住房等与民生相关的领域开展监督,协助党和政府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增进团结、凝心聚力.助力民生领域社会矛盾的防范和化解工作。

(四)围绕舆情热点积极发声,凝聚舆论共识。社会舆情集中统一汇集,是研判社会矛盾发生、演化趋势的重要依据。基层委员扎根于界别群众之中,具有天然的舆情汇聚优势。要注重发挥政协智库和舆情汇集作用,聚焦那些具有苗头性、倾向性和警示性的深层次问题,努力通过政协渠道把问题第一时间反映出来,并把对策建议第一时间研究出来,给党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促进问题在萌芽状态就得到圆满解决。注重发挥政协组织人才荟萃的优势,针对特定领域的舆情热点,邀请该领域的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开展舆论引导,利用专业优势和看问题相对客观的优势建言立论、激浊扬清,给冲动的群众还原事情原委,引导群众正确对待改革发展带来的利益格局调整,切实发挥出“第三方”论证的作用,用专业知识引导群众平复情绪、回归常理。另外,对于经过司法机制或行政机制化解的重大矛盾问题,政协组织还可以进行效果评估和后续追踪,组织相关专业领域的委员深入研究问题实质,调查研究、刨根问底,提出根本性、系统性的解决措施、意见建议等,切实从根本上消弭隐患、解决问题、助推发展。


作者系富川瑶族自治县政协秘书长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X
贺州政协
微信公众号
贺州政协
委员履职通APP
X
贺州纪检监察
信访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