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与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④ | 文史资料 “要存真,要实事求是”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24日 浏览次数:106
次
文史资料工作是人民政协的一项经常性履职活动,具有鲜明的政协特色和统战特色。这项工作是周恩来同志担任全国政协主席期间亲自倡导并培育起来的。在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之际,回顾周恩来同志关于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思想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积极意义。
△周恩来在全国政协四届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指出“文史资料的工作方向要对头,要存真,要实事求是。”
撰写文史资料提倡多说并存,但前提是“真实的”。随着文史资料陆续结集出版,文稿质量问题日益引起周恩来的关注。1965年3月18日,周恩来在主持全国政协四届常委会第一次会议时,结合他阅读文史资料选辑的情况,严肃地指出:文史资料的工作方向要对头,要存真,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并不容易……不是任何稿子来了,不加分析,不加选择。当然,我也不主张大改。不合适的,可退回请他改写;事实有出入的,可请几位有关的人一起谈谈。如果坚持不改,就保存起来,不给他发表嘛!总之,要研究,要选择,文史资料委员会的名称就有“研究”二字嘛!文史资料要搞好,这对以后研究历史有帮助。不要哗众取宠,故作惊人之笔。最近好像好了一点,我看了一篇,就不错。讲的是袁世凯挟制熊希龄(字秉三)解散国民党的经过。熊希龄是袁世凯时代的所谓第一流人才,是内阁总理。他在承德的避暑山庄(是清朝廷的行宫),盗了一些古物,送给了姜桂题。姜是袁世凯的人,向袁世凯密报了,袁世凯就派许世英暗查此事。许向袁作了报告,果有此事,就写了材料呈报袁世凯。有一天袁世凯约熊希龄到总统府,熊刚到,就有外交使节来见袁,这是事先安排好的,袁就先去会外宾,叫熊到他的办公室稍候。熊到袁办公室,空无一人,只见办公桌上放着调查避暑山庄窃宝案的报告。熊一看,面色苍白。袁世凯进来,看见熊的神态,故意表示关怀地问他:你的脸色为什么这么不好看呀!接着就讲国民党怎么不好,我的意见必须立即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的议员资格,你看怎么样?熊当时内心惶恐万分,只好听从袁的摆布。袁马上就把已经准备好的大总统命令取来,熊希龄即签了字。熊一签字,袁世凯就传令在邻室等候的阁员进来,在上面签名副署。这就是袁世凯挟制他的第一流人物内阁总理熊希龄的经过。这可以教育我们的青年认识中国的封建政治。在此次讲话中,周恩来再次强调政协文史资料的作用。他说:我们收集文史资料,就是要我们的同辈把遭遇写出来。研究文史资料要有个方向,要用历史知识教育启发后代。正面反面都要很好分析……如熊希龄的事,我看后就记得很清楚,用反面的政治史料提醒我们。文史资料对研究历史、教育青年有好处。自文史资料工作开创以来,周恩来多次对文史资料的作用作出阐述。后来人们将周恩来关于文史资料工作的功能概括为“存史、资政、团结、育人”。为总结工作,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分别于1962年12月、1966年2月,在北京召开第一次、第二次文史资料工作会议。第一次会议明确以周恩来号召作为指导文史资料全部工作的总方针。会议肯定了各级政协开创文史资料工作以来取得的良好态势,指出:“经过各级政协组织的共同努力,在三年多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摸索出了一条前进的道路,具体体现了周恩来主席的号召,开创了一项历史上从所未有的新型的史料工作。”会议研究了《关于文史资料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这两次会议基本确立了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方法,形成了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完整体系。在“文革”前的几年间,各级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蓬勃开展。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从1960年1月第1辑内部出版发行,到1966年5月,共征集史料1亿多字,出版《文史资料选辑》55辑(计493篇,约860万字);196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全国政协征集编印了《辛亥革命回忆录》6辑(约250万字)。这些文史资料,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甚至一时“洛阳纸贵”。此外,各级政协还留存大量珍贵手稿。这些为改革开放后文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