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与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③ | 周恩来鼓励特赦战犯撰写回忆录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24日 浏览次数:67
次
文史资料工作是人民政协的一项经常性履职活动,具有鲜明的政协特色和统战特色。这项工作是周恩来同志担任全国政协主席期间亲自倡导并培育起来的。在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之际,回顾周恩来同志关于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思想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积极意义。
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最高人民法院首批特赦了包括溥仪、杜聿明等在内的伪满洲国和原国民党战犯(此后又进行了6次特赦)。1960年1月26日,周恩来在政协会议室接见溥仪及其家人,商谈溥仪的工作和学习改造问题。在谈到溥仪撰写的自传《我的前半生》这本书时,周恩来说:“你写的东西有价值,作为未定稿,用四号字印出来后你再改,改得比较完善一些。这是旧社会的一面镜子。旧社会结束了,你也转变成了新人。这本书改好了,就站得住了。后代的人也会说,最后一代皇帝给共产党改造好了。”溥仪满怀信心地表示:“我一定不辜负毛主席和总理的期望。”
△时任三届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副主席陈毅接见前四批特赦战犯及其家属。1961年2月,根据周恩来的指示,首批被特赦战犯溥仪、杜聿明等七人一律聘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十几天后的2月21日,周恩来和陈毅共同接见第二批特赦战犯时,勉励他们放下思想包袱写回忆录,表示:“只要能如实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就是为编写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素材,这就是对人民、对祖国做了有益的事情。”
△周恩来在签批的《关于首批被特赦战犯溥仪、杜聿明等人的情况和安排意见》中指出:“在北京的七人,第一步一律聘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同月,全国政协设立文史专员室。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室行政关系隶属于全国政协办公厅,业务上接受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的指导。文史专员的主要职责为:撰写“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历史资料;向各界人士征集历史资料;审阅来稿;参与编辑出版文史读物。此后,每批特赦人员除自愿到外地者,留在北京的大都被聘任为全国政协文史专员。1962年至1975年,陆续安排了溥杰、范汉杰、罗历戎、李以劻、董益三、沈醉、廖耀湘、杜建时、康泽、方靖、李佩青、牟中珩、赵子立、黄维、文强等特赦人员。这些人物经历复杂,都曾属于周恩来所说的一个时代的“典型人物”。如溥仪是清朝的末代皇帝、伪满皇帝,溥杰是末代的亲王,杜聿明是淮海战役中统帅大军的国民党中将、兵团司令,宋希濂是国民党川湘鄂绥靖公署的中将主任,杜建时是国民党天津市市长,廖耀湘是国民党第九兵团司令,康泽是国民党复兴社十三太保之一的特务头子,郑庭笈是国民党四十九军军长,沈醉是国民党保密局云南站少将站长。这样一批中国近现代历史重大事件的亲历者,他们所写出来的文史资料必然有与众不同的视角和价值。比如,爱新觉罗·溥杰主要负责审阅全国各地投向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的稿件。他根据自己特殊经历,确定稿件价值,核实内容,提出阅稿意见。
△周恩来亲往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的朱启钤家,动员其撰写文史资料。这批文史专员还具有较强的社会代表性,在促进祖国统一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溥仪从1961年初任文史专员后,多次接受来自世界各国外宾的访问,介绍自己的亲身经历、改造过程及特赦后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许多外宾在访问后,称赞中国共产党把一个“末代皇帝”改造成为新人,是一个人间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