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在鸟语虫鸣的午间、空气清新的雨后、万籁俱寂的夜晚,拿上一本喜欢的书,细细地品读、静静地品味。正是读书,让我增长了才干、丰富了精神、滋润了心灵,使我能够淡定从容、明辩是非、志存高远。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与书相伴,神清气爽皆有妙趣。作为一个生长在农村的孩子,小时候能够看得到的书并不多,但幸运的是父亲在村里小学教书,时常还能带点连环画或者其他书籍回家,让我知道了三国、遇见了宝玉、邂逅了居里夫人,明白了宁静的乡村外还有繁华的世界。到黄姚中学读初中时,学校唯一的一栋教学楼(其他是平房)二层有一间图书馆,课间三五成群地去借阅书籍,利用课余时间悄悄地读甚至晚上熄灯后躲在背窝里偷偷地看,曾为保尔·柯察金钢铁般的意志深深鼓舞,也为简爱对罗彻斯特远隔千里的呼唤感动,还悄悄地为琼瑶女主角的曲折爱情落泪。
在那个学习压力与青春并存的年龄,读书让我神清气爽,把升学压力抛之脑外,从而也提升了学习的效率。
与书相伴,开阔视野明理启智。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后特别是工作以来,读书的习惯不变,但方向有了一些调整,涉猎面也更广了一些。通过读书,我了解到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感受到历史长河的沧桑巨变,如唐太宗虚心纳下,广开言路,开创了“贞观之治”;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诤谏于不顾,最终客死异乡……通过读书,知道了哥白尼为了科学真理敢于冲破封建束缚、勇于献出宝贵生命,他提出的“太阳中心说”为之后的科学家探索天文学奠定了基础;史蒂芬霍金没有被病魔吓倒,在轮椅上探索宇宙,探讨星系黑洞、粒子……
在那一本本书籍里,为我们展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茫的宇宙,让我们更好地吸收前人之智、吸取前人之鉴,探求真理、探究奥秘、探索未来。
与书相伴,温故知新学会感恩。读过了许多书,和许多人分享过读书的乐趣,始终感觉很多书看一遍两遍还读不懂,读三遍四遍才有所悟、有所解,过了一段时间再读时对书中讲到的一些东西才豁然开朗,特别是每次阅读时都会有开卷有益的感觉。如王跃文的作品《大清相国》讲述了陈廷敬在康熙名臣辈出的时代从一介书生到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第一遍时我只读了个大概,第二遍时有所了解,多读几遍后才明白了他为何是一名清官、好官、能官,精明强干的他是如何在复杂环境里依然宅心仁厚、从善如流。这本书,也时时鞭策我要牢记为民情怀和服务宗旨,勤勉工作。而阅读《平凡的世界》让我既对孙少平经历的苦难感慨万分,更庆幸自己生活在新时代,有好的学习条件、生活环境和发展机会。
在那一遍遍的阅读里,让我明白了读书时不能死读,要活读,必须温故而知新才能真正知其义。
与书相伴,涵养品行志存高远。从一名村官成长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不管在哪个工作岗位,我都牢记,读书是涵养品行、增长才干、行稳致远的指南,因此,不敢有丝毫懈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正式出版后,当时在共青团工作的我第一时间购买阅读,不仅自己带头读,还组织广大青年细细品读和分享,重温青年习近平从过“五关”到“苦读经典”“解衣推食”,从与乡亲一起“修坝”、建沼气池到办“铁业社”……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农村插队时期的艰辛与不易、坚韧与不屈,从迷茫彷徨的城市知青成为坚定自信的“黄土地的儿子”。之后,我又阅读了《习近平在宁德》等系列书籍,让我深深地明白了总书记之所以对基层特别了解、对国情特别了解、对百姓所思所想特别了解,这是与他的七年知青岁月分不开的、与他的成长经历分不开的、与他始终如一的人民情怀是分不开的。
在那一系列书籍里,一个个感人的瞬间激励着我将读书感悟转化成奋进的动力,努力增强本领、岗位建功。
与书相伴,岁月留香。作为一名市政协委员,我要以“书香政协 香溢寿城”委员读书活动为契机,坚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继续学中干、干中学,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奋斗姿态,立足岗位勇作为、脚踏实地敢担当,向贺州建市二十周年书写满意答卷,为高水平建成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