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摄影师张瑞贤的三张“全家福”

来源:贺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10日 浏览次数:2,147
  八步区信都镇内,贺江奔流。如今的合面狮水库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一座集发电、灌溉、航运、防洪等功能于一身的美丽的水利枢纽。但几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谁也想不到合面狮水库竟有“华丽转身”的一天。
 
  新中国成立以来,贺州的经济得到巨大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市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而贺州市70岁的老摄影家张瑞贤正好见证了这一切。
 
  张瑞贤出生在贺州,长在贺州,是贺州市最早用相机记录时代变迁的摄影师之一。在他的相册中,保存了20世纪60年代末、20世纪末和最近几年三个不同时期和工友们在合面狮水库拍的“全家福”。
 
  “你看,这是我在修合面狮水库大桥的时候拍的。”张瑞贤从厚厚的相册中拿出第一张和工友们拍的黑白“全家福”。照片上的合面狮水库大桥还在建设当中,周围一片荒芜,张瑞贤和他的工友们在工作之余拍下了这张照片。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台相机的珍贵性不言而喻,作为工人的张瑞贤,每个月工资只有21元,他那台海鸥牌的“四方孔”老相机当时价格在三、四百元之间,也就是说,三年工资才买得起一台相机。而前几年,张瑞贤的孩子给他买了一部单反相机,只花了一个多月的工资。他不禁感叹:“现在的物价真是越来越便宜了,贺州人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了。”
 
  靠着海鸥牌“四方孔”老相机,张瑞贤记录下了老贺州。
 
  改革开放初期的贺州正和合面狮的大桥一样,百废待兴,贺县几万工人浩浩荡荡开始建设基础设施,张瑞贤就在这个施工队中成了专做宣传工作的工人。时间的河流往前奔走,张瑞贤的身份也跟着经济发展不断变化,由民工变成了职工,变成工会主席,再成为贺县纸浆厂的办公室秘书。人们的工资上涨了,生活变好了,娱乐活动也逐渐增多,张瑞贤的人生也迎来了一个比较大的转折点。“当时很多人‘下海’经商,我经过仔细考虑,觉得这样做可行。”1996年,张瑞贤看准时机,在灵峰广场附近开了一家名叫“金凤凰”的影楼,这也是原贺县第一家影楼,前来照相的人络绎不绝,张瑞贤的生意越做越好,日子越过越红火。
 
  1998年,张瑞贤和一起修建合面狮水库的工友们聚集在合面狮,拍下了第二张“全家福”。也就是在这一年,张瑞贤在灵峰山附近买了一套自己的房子,“从窗户望去,一眼就能看到灵峰山。”他对自己的房子感到很满意。从插队当工人,又成为职工……张瑞贤随着工作,不知搬了多少次家,或者是住单位房,或者是租别人的房,终于定居了下来,他感到这房子来之不易,同时也与贺州的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
 
  近年来,贺州的城区建设速度极快,曾经最繁华的西约街成为老街,一栋栋新大楼拔地而起,新城的建设日新月异。张瑞贤又在爱莲湖附近买了房子,爱莲湖附近的空气清新,基础配套设施完善,“现在住的房子面积是100多平方米,爱莲湖附近买的140多平方米,大了很多嘛,居住条件也改善了。”在张瑞贤看来,新房不仅面积大了,而且周围环境美了,住着也会更舒适。
 
  如今张瑞贤的生活范围不仅仅局限在贺州,每年他都会到深圳的儿子家中住上一段时间。在出行的过程,他真切感受到贺州的交通比以前方便多了。贺州火车站通车前,他需要早早地跑到车站买票,外出极不方便。火车站通车,特别是动车通车后,张瑞贤只需要动动手指,在手机上就可以买到车票,不到三个小时就到达深圳他儿子的家中。“随时去,随时回,想见自己的家人再也没有以前那么麻烦了。”张瑞贤感叹道。
 
  最近,张瑞贤又和他的工友们聚到合面狮水库上,拍下了第三张“全家福”。照片上的这群人年龄虽然都不小了,但看起来都面色红润,精神饱满。张瑞贤说,如今时代在进步,大家的日子好过了,见到老朋友,回忆起以往的岁月,“感谢党,感谢祖国,我们才有这么好过的日子。”这句话从他口中脱口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