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黑茶传瑶韵 半度人生写华章

——记平桂区政协委员、贺州市天洲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华锋

来源:贺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19日 浏览次数:1,393
  在广西要提起周华峰,认得的人恐怕不多,但只要说到周老黑这个“诨名”,不少人定要说:“哦,原来你说的是他呀!”周老黑有名,周老黑做的黑茶更有名,那一方方、一饼饼色泽黝黑、香气十足的养生黑茶,是名副其实的“贺州一宝”。而他推出的“公司+集体+基地+农户”为一体的原生态产业链,更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集有机茶种植、加工、生产、销售、科研及茶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茶产业。
  湖南安化是中国六大名茶之一的黑茶之乡,也是周老黑地理上的故乡。1976年出生的周老黑至今已经和黑茶打了40多年的交道。从小耳濡目染使周老黑深谙黑茶的价值,在黑茶文化的熏陶下,他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茶业从业人员。
  “贺州地理位置优越,种茶历史悠久。我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创业,更多的还是情感上的归宿。”周老黑感慨地说,当他第一次来到贺州,看着眼前青绿的茶树,口中品尝着当季的新茶,心中萌生出一个大胆的念头——“把黑茶的种植地转移到这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当贺州遇见黑茶
 
  贺州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茶树资源丰富,如何让外来的黑茶在此地破土新生,这是周老黑和他的团队要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从自然条件来说,贺州茶叶种植面积大,而且地处深山,常年雾气萦绕,生产的茶叶品质最优。从人文环境来看,贺州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长寿市’,长寿基因充足。贺州优越的生态条件,这里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清新、水质优良,是大家公认的‘养生之都’。三个条件下来,才使我毅然决然地远离家乡,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创业。”周老黑望着茶盏里漂浮的茶沫,一脸平静地说。
  周老黑带领他的团队入驻平桂区沙田镇后,积极参与到当地脱贫攻坚工作中,为当地土瑶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创造条件,是贺州实至名归的扶贫企业家。
  如今,“长寿养生黑茶”在广西已是小有名气,在民进广西区委和贺州市旅发委的共同扶持下,周老黑的事业已经走上正轨。为了适应市场迎合游客需求,他的团队做出了“十二生肖”系列产品,甚至姑婆山、黄姚古镇等贺州著名景点也是周老黑产品的“常客”,黑茶以一种生机勃勃的姿态,完全融入这片土地的肌理。
 
让大地焕发生机,将扶贫进行到底
 
  在周老黑的盛情邀请下,笔者到达了位于沙田镇狮东村的竹艺编织“扶贫车间”。“这里地理位置偏,自然环境美,盛产楠竹,土瑶同胞们历来就有编织竹制品的习俗。自从公司成立以来,这里就成了茶篓编织车间。”周老黑指着一处竹艺编织工坊介绍道。
  周老黑的公司成立以来,始终把扶贫工作当成公司的发展战略之一,其中,最先享受到惠利的就是狮东村。狮东村位于平桂区沙田镇东部,地处大桂山腹地,山高路远,交通不便,贫穷闭塞。这里居住的上瑶(瑶族支系)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深山之中,饱受恶劣的自然条件之苦。
  为了能让狮东村的瑶族同胞早日脱贫致富,平桂区委、区政府提出了“3+X”的发展模式和“人均1亩茶、户均2亩姜、村均万亩杉”的奋斗目标,周老黑便是“人均1亩茶”政策的落实者。2016年,周老黑与狮东村集体签订了合同,村民们提供茶叶、黑茶半成品的制作和包装,所得利润按2:3:5由公司、村集体、村民进行分成。此外,他还将包装用的竹篓承包给当地农户,以市场价每只9元进行收购,形成了“采茶、制茶、包装、养茶一体化助增收”的扶贫格局。
  “现在狮东村大冲竹艺编织‘扶贫车间’已建成,农户与我们合作编织竹篓,一般每人一天可以编织10只至15只,收入90元以上。去年供货3万只,村民增收27万元收入,村集体收入1.8万元,直接受益贫困户82户,每户增收约1200元。随着村民竹编技艺的提升,收入也越来越可观。”周老黑手里拿着小本本,现场给我们算了一笔账,“除了编织竹篓,种茶、制茶、养茶都能增加收入。目前,狮东村适合养茶的有16户,其中12户为贫困户,一年单养茶的收入就可增加1万多元。”
 
坚定信念,走文化兴茶之路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之后,周老黑开始思考如何让“长寿养生黑茶”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
  “目前,我们已拥有‘昭妃’和‘土瑶老茶’两大品牌,还研发出了适应现代生活方式与养生理念的土瑶长寿竹编茶和文化收藏茶系列产品,产品运用传统地道的精致工艺流程及现代化生产管理模式,极大地带动了贺州茶产业的发展。”周老黑介绍说。此外他们还研发了具有当地特点的黑金酒,使村民的小锅米酒的价格由原来的每斤8元提升到如今的每斤20元,有效地增加了土瑶群众的经济收入。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杯茶,足以道尽人世间的隐晦之言、婉曲之志、浩荡之气和萧寂之情。一转眼,周老黑在贺州的土地上驻足了近10年,有苦、有乐、有失、有得,但始终不变的是他对黑茶那份无悔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