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为你朗读 | 委员之声(第八期)

文章来源:贺州市朗诵艺术学会 作者: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09日 点击数:147 A- A+


为你朗读

委员之声(第八期)


策 划:曾静儒

主 持:于  霞

贺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贺州市广播电视台 主办

贺州市朗诵艺术学会承办

本节目由贺州市政协特约播出


“书香政协 香溢寿城”。今天为您安排的是《为你朗读》特别节目《委员之声》。《委员之声》邀请的是不同界别的委员来朗读感悟至深的篇章,讲述工作经历、抒发内心情感、畅谈履职思悟。今天播出第八期,今天我们邀请到了贺州市政协委员、贺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张日能副局长,请张副局长跟我们一起来谈谈贺州的城市建设以及对贺州这座城市未来建设的思考。


嘉宾:贺州市政协委员

贺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张日能副局长



主持人:

张副局长,据我了解,您是贺州人,从小在八步长大,在您的记忆里,八步是一个什么样的印象?

张日能:

我们80后的孩童年代,九姐妹商店、百货大楼是我们购物必去的地方,能够去新电影院、老电影院看场电影对于我们孩子来说是最期待的。到了周末、寒暑假,我们就会去文化馆报名学习兴趣班。新兴北路、东宁街、新宁街、西约街就是整个八步80年代商业街。那个年代的我们还没有商品房一说,大家要么住在街巷,要么住在单位大院,和现在的孩子相比较,我们的孩童时代有着现代居住方式中难以形成的亲密的邻里关系。

主持人:

相信听您这么说,老八步人的眼前一定会浮现那种充满了街巷烟火气息、充满了邻里人情味的场景。的确如此!这些年来,贺州的城乡建设如火如荼,城乡面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您来自贺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请您从一个住建人、一个城市建设者的角度跟我们说说现在贺州城市的变化。

张日能:

确实,建市2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贺州城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记忆中童年时代的八步大酒店、穗丰大厦是八步最高的而且唯独它们是有电梯的楼,路上小车很少,摩托车没有现在这么多,当然绿化也没有这么好,马路也没有这么宽。城市面貌的更新虽然离市井充满烟火气的生活越来越远,但是它给我们带来现代生活气息,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更加舒适。这些变化,使城区五年一换装,十年大变样。

这样说吧,我市的门户道路、城区道路绿化景观得到提质改造,大桥灯光更亮了,道路也白改黑了,城市中心人防工程顺利完工,新的学校、医院、文化中心、市民中心相继建成,爱莲湖公园、园博园、大钟山公园等几个休闲公园也是从无到有,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主持人:

是的,贺州城乡的变化之大是有目共睹的,就贺州城区市民来说,市文化中心、爱莲湖公园、大钟山公园等都是近年来城市建设的亮点,广大市民都喜欢在这些地方拍照上传到社交网站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网红打卡点”,可以说“网红打卡点”也成为了当前社会的一种潮流文化。您怎么看待现在的城市“网红打卡点”文化?

张日能:

“网红打卡点”是现在在媒体中的一种潮流。人们去市文化中心、爱莲湖公园、大钟山公园等网红景点打卡拍照,晒到朋友圈已成为一种时尚。但是我自己却更加喜欢去走走东宁街、新宁街,那里还有着一些现代商业街区已消失的传统行业,如修理钟表、篆刻印章、老裁缝踩着缝纫机在做或者改衣服等等。西约街现在是自治区历史文化街区,我有空的时候也会走走西约街里的沙街巷,那里还保留着好多栋民国时期的房屋,还有那么一段遗留下来的石板路,喜欢驻足在三板桥那里看看一景桥的一景,看看老人在那里垂钓。徜徉其间我会有一种自己既在过着现代生活的同时,又有回到过往,感受到历史建筑的魅力。

主持人:

看来,在您眼中的“网红打卡点”有些不一样,您更喜欢怀旧!为什么您会有这样一种情怀呢?

张日能:

我曾经读到过作家朱惜珍写的《上海:精神的行走》,站在一个城乡建设者的角度,我对她的这本书中的很多地方都感同身受。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


嘉宾:贺州市政协委员

贺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张日能副局长

《上海:精神的行走》(节选)

作者:朱惜珍

那是因为很早以前,我就像对待其他城市那样去看待我的故乡上海,我把自己看作上海的一个游客,假装自己在这里只能停留有限的一段时间。以这样的心态游走在上海的中心城区,那里的一个个风貌区和建筑,在我眼前逐渐展开。我走得很慢,观察得很仔细,抱着寻访者和探宝者的心理去和我的城市幽会。我的画家朋友罗陵君说,他很欣赏并能读懂我说的“幽会”两个字的全部含义。为了在幽会时能读懂她,我开始阅读关于城市规划的书籍和杂志,尝试通过城市规划专家的角度来审视我的城市。同时,我还大量地收集研读了上海各个区的地方志以及专家们写的关于城市过往的书籍。

这一过程,从我第一本写上海的书《上海的马路》开始,缠绵了整整18年,还将继续缠绵下去。当时我并没有想到我决心要做城市文化的书写者时,也正是上海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刚刚被确定之时。

我觉得这正是一种缘分。没有人逼着我写,我对此也从未怀抱任何功利之心,只是因为对这座城市刻骨铭心的爱,就这样锲而不舍地去行走去书写。在行走过程中,我带着一个小小的数码相机,独自倘徉在一个个历史文化风貌区,看着一嶂幢美丽却又苍老的建筑,眼梢里飘过的是历史的影子。这些建筑和它们所处的风貌区,营造出来的特殊氛围犹如一首首城市散文诗,它们个性独特,绝不雷同。我漫步在这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内,就好像在翻读一页页纸张业已泛黄的书籍,从中看到了姹紫嫣红,也看到了废井颓恒、流年暗转。这些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一栋栋饱经沧桑的老房子是上海历史的一个个片段,蕴藏着一个个关于人世、命运的悲喜故事,透过它们,能感受到上海百年的风雨沧桑,它们是这座城市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这些老建筑,是对建筑所在时期的历史加以珍存,也是为这座城市留下可以念想的地标。

嘉宾:贺州市政协委员

贺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张日能副局长

主持人:

朱惜珍说:“我是抱着寻访者和探宝者的心理去游走上海的。当我独自游走在上海的马路上,看着一幢幢美丽却又苍老的建筑,眼梢飘过的是历史的影子。”她的心境似乎跟您的心境是一样的,你们都认为新的城市面貌固然好,旧的城市却更有积淀、有故事、有情怀。

张日能:

是的。在朱惜珍眼中,上海马路上的这些历史建筑营造出来的独特氛围,犹如一首历史交响曲中的一个个音符,它们个性独特,奏出一个历史时代的乐章。一幢幢饱经沧桑的老房子蕴藏着一个个故事,透过它们,能感受到上海百年的风雨沧桑,它们是这座城市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我们贺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保护这些老建筑,是对建筑所在时期那段历史的珍存,也是为这座城市留下可以回忆想象的地标。贺州丰富的历史建筑反映了当时丰富的生活形态,如西约街这样散发着市井气息的历史文化街区即便到了今天依旧还保留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建筑是因人的居住而有了生命力,群众的日常生活虽然朴素而忙碌,却有着雕饰不出的韵味。

主持人:

贺州建市二十年来,尤其是最近十年城市发展很快,城市框架也在逐年拉大。新的取代旧的时代大潮下,您作为一个住建人,也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您如何看待城市发展和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

张日能:

贺州城区城市框架不断拉大,贺州市城市建成区面积从31.4平方公里扩展到55.3平方公里。城市发展必定会遇到破旧立新的问题,城市需要发展就必须要拆除历史建筑吗?我们能不能采取一种“织补”的模式?我认为城市发展和历史文化保护应该是互相协调、相互促进的关系。

西约街是我们主城区里面的唯一一条历史文化街区,晚清因贺州产的矿务和提炼品均经八步下河水运至珠三角外销,沿街铺面形成了交易市场,所以西约街内有沙街巷、油行巷,有米亭、盐仓等老一辈耳熟能详的代表地名。西约街街区内有22处历史建筑,既要历史文化保护,又要兼顾群众对生活的需要,怎么办?比如说,我们不能因为街区的道路对于现在的通行需求狭窄了就拆了拓宽,路不直的就拆掉拉直修路,我们要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格局和街巷肌理,除了必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外,街区的核心保护区要求修旧如旧,建设控制区要求与街区以及相关建筑相协调。对于老城区尤其是历史文化街区就需要采取“织补”的方式进行改造,使得八步的“魂”能够得以延续。

主持人:

今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贺州也迎来了建市二十周年,明年我们将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迎来贺州这座城市崭新的征程,您对贺州城市建设有什么新的展望呢?

张日能:

“2千年历史文化看潇贺古道,1千年历史文化看临贺故城,500年历史文化看黄姚古镇,100年历史文化看西约街”。我希望贺州历史的沉淀能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更希望今日的贺州能留存一些值得后人驻守的建筑、文化和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希望运用好读书活动这个载体

组织广大政协委员

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努力提高思想水平和能力素质

并努力带动和影响

各界别群众开展读书活动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X
贺州政协
微信公众号
贺州政协
委员履职通APP
X
贺州纪检监察
信访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