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思考年轻医生的成长
如果说,将习总书记喻为我们党内的擎天巨柱的话,他在梁家河大队时的知青岁月也是属于小树苗的努力成长期。而我们的年轻医生要成长为一名名医,就像小树苗要成长为一颗大树一样,它需要一系列的条件。通过精读这本书,我从中得到了以下五点体会:
一、时间
绝对没有一棵大树是树苗种下去,马上就变成大树。在这七年知青岁月里,习总书记扎根黄土地,于实处用力,用青春书写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正如岁月刻画着年轮,一圈圈往外长!而我们医生的成长,临床思维从狭窄到宽阔,诊疗技术从笨拙到精巧,手术经验从粗浅到精湛,无一不需要时间来磨练。
二、坚韧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习总书记在担任梁家河村支书后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做成的,需要处理各种矛盾和情况,做各种细致的工作,才能把各项工作开展好。年轻医生在成长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有疑难杂症的棘手问题,有技术上操作不熟练的问题,甚至有病人和家属的不理解等等,这些都需要一一去克服。正是无数次的经风霜,历雪雨,最终才能成就大树!
三、根基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里,把根深深的扎在黄土地上,和最基层的老百姓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了解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需。而我们医生的根基就是临床,所谓“临”就是靠近、在旁边。年轻医生只有贴近病人,了解病人的所思,所想,所需。才能为病人解除病痛,才能成为人民所需要的好医生。
四、知行合一
书中有一个小细节,“行李堆中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棕箱,一位叫张太平的村民觉得这个箱子比较小,拎着就行了,不用放在平板车上了。谁知,他拎起来之后就大声说:这个小箱子看着不大,咋这么沉咧”。原来里面装的满满都是书。习总书记在七年的知青岁月里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从书本中吸取了大量的营养知识,并在实践中获得真知。通过“思想关”的蜕变,努力的向上长,最终长成我们国家的参天大树。医生也需要阅读大量的医学书籍,通过临床的实践,总结并提炼经验,这样才能成为我们老百姓需要的好医生。
五、奉献
正如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所引用一位战斗机飞行员的话:“我最大的遗憾就是只能为祖国牺牲一次。”这种摄人心魄的爱国主义宣言,也正是千百年来,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联的,我们中华民族的情怀。
最后,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我们的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